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不法分子设计剧本、精准攻击,背后有专业技术支持……央行支付结算司课题组详解电信网络诈骗 正文

不法分子设计剧本、精准攻击,背后有专业技术支持……央行支付结算司课题组详解电信网络诈骗

时间:2025-07-05 18:43:36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焦点

核心提示

利用受害人心理弱点进行“剧本”设计,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受害人进行精准“攻击”,通过成熟黑灰产和专业分工提供“技术支撑”……日前,《公安研究》刊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课题组撰写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的分

利用受害人心理弱点进行“剧本”设计,不法本精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受害人进行精准“攻击”,分设通过成熟黑灰产和专业分工提供“技术支撑”……

日前,计剧击背技术结算《公安研究》刊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课题组撰写的准攻专业支持支付诈骗《电信网络诈骗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文章从一起美国虚拟货币 “杀猪盘”的央行典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入手,对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司课大致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

文章建议,题组不断升级我国综合治理体系,详解防范虚拟货币成为涉诈资金转移新通道,电信加大涉诈人员打击惩处和管控力度,网络加大关联犯罪打击力度和精准开展反诈防诈宣传教育等。不法本精

图片来源:《公安研究》

电信网络诈骗呈三大特征

4月4日,分设《华盛顿邮报》报道了一起虚拟货币“杀猪盘”电信网络诈骗案例。计剧击背技术结算该案例受害人“詹金斯”是准攻专业支持支付诈骗一名57岁的美国退休警察,曾在纽约皇后区赌场担任安保主管,央行擅长发现藏匿在赌场中的各种骗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警察,也被诈骗团伙利用虚拟货币骗取了1.5万美元。

犯罪分子诱导受害人在虚拟货币交易所Coinbase购买虚拟货币“泰达币”,在虚假“流动性挖矿”网站CB-ETH上投资,并利用木马程序洗劫受害人虚拟货币账户。受害人经与执法部门、虚拟货币公司及虚拟货币交易所等多方沟通协商,仍无法就此案立案并追踪被骗资金。

“通过上述诈骗案例不难发现,任何形式、国家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普遍存在相似的犯罪逻辑。”文章指出,为取得受害人信任,犯罪分子会想方设法抓住受害人贪财、恐惧、规避风险等心理,利用获取的受害人信息及完善的诈骗链条量身制定诈骗“剧本”,使受害人深信不疑后骗取钱财。

文章指出,目前国内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大致具有三种特征:

01

利用受害人心理弱点进行“剧本”设计

02

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受害人进行精准“攻击”

03

通过成熟黑灰产和专业分工提供“技术支撑”

文章特别提到了利用受害人缺乏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实施诈骗的现象。比如,近几年,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技术概念兴起,诈骗团伙利用受害人对这些新兴、专业、热点领域的了解不足,引诱受害人进行新兴领域投资,使受害人在虚假投资网站、APP投入大量资金。其中,老年人由于教育背景较为薄弱,且获取信息渠道单一,成为利用“专业知识”诈骗的重点对象。

典型案例

某诈骗团伙虚构“理财神器”,通过虚构国企背景、承诺保本保息获取老年人信任,再通过虚构项目、高收益诱导老年人充值投资,以复杂的“理财产品”骗取老年人信任,最后平台以各种理由表示无法提现甚至失联,最终导致受害人超百万元投资款血本无归。

防范虚拟货币成为涉诈资金转移新通道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财产安全。文章建议,持续关注国际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式及特征,不断升级我国综合治理体系,坚决打赢反诈人民战争。

文章提出多个建议,包括:

防范虚拟货币成为涉诈资金转移新通道;

加大涉诈人员打击惩处和管控力度;

加大关联犯罪打击力度;

精准开展反诈防诈宣传教育。

文章建议,加强关注利用虚拟货币转移涉诈资金的形势变化,充分摸清利用“暗网”“币圈”进行虚拟币交易的犯罪模式,及时调整打击策略。同时,加大对监管科技的研发投入力度,灵活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切实增强“技防”能力,不断提升监测、追踪、堵截利用虚拟货币转移涉诈资金的效率,防范虚拟货币成为涉诈资金转移新通道。

同时,文章提出,加大关联犯罪打击力度。电信网络诈骗已经形成产业链,在上游“信息链”中,不法分子涉及违法采集、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在下游“资金链”中不法分子对涉诈资金进行拆分、转移、洗白等。

对于“信息链”关联犯罪,文章建议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信息保护法律框架下,规范数据采集、使用、储存的市场行为,对于违规倒卖个人信息的依法予以惩处,对泄露个人信息的市场主体或团伙予以曝光。对于“资金链”关联犯罪,加大“卡农”“菜商”“水房”等协助资金转移团伙的侦办力度,并加大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司法判决力度。

此外,文章建议,区分不同人群开展精准反诈防诈宣传,对老年人、青少年、农村居民等重点人群量身定制开展防诈宣传,一方面为其提供金融、互联网等基础知识,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被骗;另一方面揭示骗局惯用手法,告知群众警惕被犯罪分子利用贪财、恐惧、避险心理,筑牢防骗拒骗的安全防线。